In a world often divided by borders, beliefs, and biases, the quest for universal peace and love may feel like a distant dream. Yet, history whispers a profound truth: humanity’s greatest leaps forward have emerged not from conflict, but from compassion; not from division, but from unity. Today, as we stand at the crossroads of progress and peril, let us rekindle the flame of hope and recommit to building a future where peace and love transcend all barriers.

Peace is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war. It is the presence of justice, equity, and empathy. It thrives when we choose to listen rather than judge, to understand rather than condemn. Imagine a world where every dialogue begins with curiosity, every disagreement is met with respect, and every victory is shared collectively. This vision demands courage—the courage to confront prejudice, to mend broken trust, and to prioritize dialogue over dominance. Let us remember that even the smallest act of kindness, like a smile across a cultural divide or a hand extended in solidarity, ripples outward, transforming chaos into calm.

Love, too, is a radical act. In an era of cynicism, it asks us to believe in the inherent goodness of others. It compels us to see beyond labels of race, religion, or nationality and recognize our shared humanity. Consider the mother who feeds a hungry child, the activist who risks everything for justice, the stranger who offers shelter to the displaced—these are the architects of love’s revolution. Love does not demand perfection; it demands presence. It thrives in the spaces where we choose compassion over indifference, where we heal wounds instead of inflicting them.

Critics may argue that peace and love are naive ideals in a world riddled with greed and violence. But look closer: from global pact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o communities uniting after disasters, humanity has repeatedly proven its capacity for collaboration. The COVID-19 pandemic, for instance, revealed how science and solidarity could transcend borders, with nations sharing resources and knowledge to save lives. These moments remind us that our fates are intertwined—that no society can prosper in isolation.

So, how do we nurture this vision? Start small. Challenge stereotypes in your mind before they become words. Amplify voices silenced by injustice. Support policies that uplift the marginalized. Teach children that empathy is a superpower. And when confronted with hatred, respond with understanding—for darkness cannot drive out darkness; only light can do that.

Let us envision a world where leaders prioritize diplomacy over arms, where economies value people over profit, and where every soul feels seen and safe. Let us honor the legacy of those who marched for freedom, who knelt for equality, and who dared to dream of a better tomorrow. The road ahead is long, but every step taken in peace and love brings us closer to a future where humanity’s light outshines its shadows.

In the end, the pursuit of global peace and love is not a passive hope—it is an active choice. Let us choose it today, tomorrow, and every day after. For in the words of an ancient proverb, “When spider webs unite, they can tie up a lion.” Together, we are the web; together, we can bind the world in peace.

Let us begin.

《寻觅意义》是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的人文讲演录,包括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哲学与大学精神》等颇具影响力的篇目,在书中,作者试图以哲学的方式梳理当下的生活处境与问题,思考人生的意义标尺:“每一项具体的成功都不足以安顿我们心的无限的一面”,“只有当我们把时代的意义标尺真正地领到了自己的内心,才能形成我们的生命理想。”本文摘自该书《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一文,澎湃新闻经果麦文化授权发布。

我们今天来讲这样一个话题: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

我们正处于当代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也一直在中西思想和中西文化的对话乃至冲突之中,今天的中国人仍然面对这样一个很根本的问题:我们民族下一步的发展,它的前景,它的道路,究竟跟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思想有什么关联?一个与此相关联的问题,我们当下中国人的生活,其精神家园究竟在哪里?在当下这样一个时代中,这一问题显得非常重要,也非常紧迫。

哲学与我们这个民族的关系是什么?举目望去,在全世界各个民族中,只有一个民族是真正的哲学的民族,这就是中华民族。其他民族在其最高的精神层面上讲都是宗教的民族。

虽然我们这个民族也有宗教徒,但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不是宗教精神,这一点毫无疑问。那么我们这个民族向来靠什么来建构其精神家园呢?

我们靠的是哲学。哲学上的修养是中国向来的教育传统。我们在孩提时代,甚至还没有识字的时候,我们已经进入了最初的哲学修养之中。儿童听大人谈话、旁听成年人之间的交流,往往会听到来自《论语》的话,来自《孟子》的话,或来自《老子》的话,差不多可以说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地在某种哲学的思想里了。

后来就有了文人专为少年儿童编订哲学启蒙读物,例如大家知道的《三字经》。《三字经》不是宗教的作品,其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是一个哲学的命题。可见哲学的修养是中国人教育下一代一开始就要做的事,帮助下一代以哲学的方式来营造最初的精神家园,来获得做人的准则和人生的目标。

我们也都知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本书,其中的《大学》讲的是“大人之学”,也就是教一个人如何成为真正的人——君子。是大人,而不是小人。

中国的哲学就是人生哲学。在这一点上,中国哲学跟西方哲学有了区别。西方哲学不是不谈论人生,但是人生并不是西方哲学的主题。西方哲学的主题是知识的问题:人如何获得关于外部世界可靠的知识、确凿无疑的知识,这种可靠的、确凿无疑的知识,它的前提,它的方法,它的基础是什么?这向来是西方哲学的主题。

西方哲学产生了它的重要成果,就是今天我们都在学习的西方的自然科学。没有西方的哲学,就没有西方今天的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从哲学中派生出来的。中国哲学并不很关注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生问题的解决。

无限心与有限物

人生为什么成了问题,而且是很根本的问题?是因为人最麻烦的、最难处理的,就是自己这个生命。生命外部的麻烦容易对付,我们可以运用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安排好我们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的生存环境更适于我们的生存,这是生命外部麻烦的解决。生命内部的麻烦很难对付。什么是生命内部的麻烦?就是如何安顿我们的心。

为什么会有一个心的安顿的问题?孔子说过这样的话: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约,表示贫贱的生活处境;乐,表示富贵的生活处境。什么是不仁者?不是指坏人,是指心没有安顿好的人。何谓心没有安顿好?按照儒家的认识,就是心中没有仁之常体。心中无仁之常体的人,就被称为不仁者。

倘若以这个标准,大概可以这么讲:包括我王德峰在内的大多数人都属于不仁者。因为心中无仁之常体,所以贫贱难耐凄凉,富贵不能乐业,左也不安,右也不安。

生命内部的问题是安顿心灵的问题。心灵为什么要安顿呢?人之心跟动物之心不一样。动物的心,有些高级一点的动物有心脏,这是生物学的概念,用英语来说是heart;也有意识状态或心智状态,这是心理学的概念,在英语中用一个词叫mind。高级的动物也有心智状态,有意识状态,还有喜、怒、哀、乐。狗会欢乐,狗也会悲哀。黑猩猩还会露出哀伤的面容。在这个意义上,它们也有这样一个作为mind的心,它是心理学的对象,所以还有动物心理学,专门研究动物心理的。

但是人心不仅于此,人心还有超出生物层面、心理层面之上的一个层面。这个层面,英语当中就找不到词来表达。德语当中有一个词:Gmute。它是指超生物、超心理层面之上的心。

心有这个方面,中国人非常早就明白了,在先秦的时候,通过孟子明白了这一点。孟子讲的心,不是生物学的对象,也不是心理学的对象。孟子讲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被称为善之四端。这个心,既不是生物学所能研究的,也不是心理学所能研究的,它是哲学的题材。人心有无限的一面;heart(心脏)、mind(心智状态),是心的有限的一面。

有人说,你拿出证据来说明我们的心有无限的一面。证据在哪里?证据很清楚。

人的存在是时间性存在,我们活着的每一个当下都在筹划着未来。比方说我此刻正做讲座,我说出这句话来的同时,正在筹划下一句话,我们每一个当下,都是在对未来的筹划中度过的,当然,也携带着过去。所以时间其实是三维的,在它的每一个瞬间里边,有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么未来是什么?未来还不是事实,未来是尚不存在的东西,我们却在筹划着这尚不存在的东西,这件事情本身证明了人心有无限的一面。

如果我们不能突破当下的现实,那么我们的心永远只是有限的,我们欲望的对象、我们认知的对象,无一不是有限的事。但是倘若我们要突破限制,我们要超越现实去设想一个尚不存在的东西,就是指向未来,这便证明了我们的心有无限的一面。

心有超越现实的一面,也就是说心提出理想。我不敢相信动物有理想,当然你不能这样问:你非动物,安知动物没有生命理想?这样我就无法回答。但是我们可以确凿无疑地回答的是,我们作为人,肯定有生命理想,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好,那就同时证明,人心有无限的一面。

这个无限的一面如何安顿,使人生成了问题。什么是人生问题?这就是。

假定有某人经过好多年的努力,积攒了一大笔钱,终于买下了他梦寐以求的那幢豪华别墅。当他买下豪华别墅的那一天,他心里这样想:从今天起,我的幸福人生开始了。他这个想法能成立吗?肯定不能成立,因为这幢别墅将来一定是别人住的,他自己只是暂时地住一住,他现在不知道将来是谁住。我们都是人生匆匆的过客,我们的心的无限的一面是无法安顿在哪怕再豪华的别墅上的,因为它还是个有限的事物。

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有时候失败,有时候成功,每一项具体的成功都不足以安顿我们心的无限的一面。假定我们达到了我们曾有过的所有的目标,结果会怎样呢?结果就是陷入空虚。

先出世再入世

于是,那个问题始终还在:心的无限的一面,如何在这世界上安顿?

其实结论已经清楚:它无法安顿在现实世界里。因为组成这个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无一不是有限的事物。但是,我们生命内部的麻烦终要有一个解决的方法,因此解决的方法一定是超越现实世界。

中国先秦时候的先哲们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安顿我们心的无限的一面,只有先走一条路:出世,即超越现实。

西方人的心也是人心,同样面对这个问题,那么他们也得出世,他们走的出世的路是宗教。

基督教教欧洲人怎么出世?第一,我们的灵魂是有罪的,原罪,而且无限的卑微渺小,这个有罪的灵魂必须得到拯救。拯救灵魂的是谁?上帝。上帝就是超越现实的存在。欧洲的基督教安排了这样一条出世的道路:把每个人的人生看成是上帝意志的体现。

比方说一男一女准备结婚。结婚是世俗的事情吗?不,必须把它神圣化,在教堂里举行婚礼。两个人结为夫妻,这不是光他们两个人的事情,他们结成夫妻这件事情是上帝的事业的一部分。你如果真参加过基督教的婚礼,你会体会到这一点。

中国人不是这样,因为没有上帝管这件事情。所以婚礼当事人的两个家族在一起热闹。这件事情是家族在做主。西方的婚礼是牧师或神父在做主,整个一套仪式走下来,这件事情终于做好了,这一对夫妻从此认识到:我们之间的夫妻之关系,婚姻之家庭是上帝事业的一部分,是上帝的计划的一种实现,崇高了,神圣了,这种认识就是出世的精神。

你如果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你天天在出世的精神中活在当下,你会把你的每一个行为看成是上帝意志的体现:我正在把我的生活的内容作为奉献给上帝的礼物。西方的基督徒就是这样安顿了他们的心的无限的一面,这是用宗教的方式来安顿。

中国人则不用宗教的方式来安顿,而是用哲学。中国人在哲学中出世。了解这一点,非常根本。

我们不要把中国儒家的学说仅仅看成是一种普遍的道德教导,把孔子仅仅看成是给予我们道德教诲的老师,他教我们怎样做一个好人——不。儒家的学说是哲学,哲学一定首先提出出世的原则,即提出一条超越现实的路,然后再回到世界中来,那叫 “入世”。

中国人后来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大家也许都听说过: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这句话,正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先出世,后入世。 假如你从未出过,如何谈得上入呢?入的前提是出。假如你从未出过世,你就只是在世,就像你从娘胎里出来就一直在世一样,那么你的心就无从安顿。由于你出过世,再回来,你的心安顿了,心的无限的一面有了它的家园。如此的人生始终也在世界中,但有了它的意义和它的精彩。

儒道佛的出世之路

儒道佛三家是中国哲学的主干。

先秦时期号称百家争鸣,有种种的论道的学派,墨家、法家、名家等等,后来大多都衰落了。儒家和道家始终没有衰落,虽然以儒家为道统,但道家没有被遗忘,后来形成儒道互补的精神格局。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经,经过好几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努力,翻译、理解、消化、吸收,到了唐朝终于完成了一件伟大的事情——佛学中国化,于是中国之哲学又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即佛学。

儒道佛三家,构成中国哲学的主干。这三家都是哲学的,虽然人们常以为佛教是宗教。其实佛教严格意义上不是宗教,因为它是无神论的,佛教是没有神的,释迦牟尼是个普通的人。我们用汉字“佛”来翻译梵文的Buddha,它的本意是觉者。佛教只是在它在民间流传的形式中显得是一种宗教,有礼拜的仪式,焚香拜佛,求菩萨保佑,等等,像宗教,但是佛教的精神不是宗教的。

儒道佛三家关于如何实现出世和入世的统一,侧重点不一样。我们要具体地来看,儒家教我们如何出世,道家教我们如何出世,佛家又教我们如何出世,以及这三家如何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我们在世界中生活,便是人生。人生的内容是什么?做事情。 不做事情的人生不能算人生,这是可以肯定的。 做事,在汉字中就是一个“为”字。怎样的为,才是出世和入世的统一呢?儒家有儒家的原则,道家有道家的原则,佛家也有佛家的原则。

先看儒家。儒家是如何说为的?

无所为而为。

何谓“无所为而为”?这句话针对的是另一句话,即“有所为而为”。

什么是有所为而为?也就是说我们做事情,通常总想达到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我们总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当成是通向有利于自己的目标的手段。事情总是指向一个在它之外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做事情,就称为“有所为而为”。

儒家反对如此做事。儒家说,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不是因为它是达到一个功利目的的手段,而是这件事情本应当做。这件事情并不是手段,它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它自己就是自己的价值,它自己就是自己的意义。不做,就错了。这便是无所为而为。

什么是无所为而为的做事境界?举例而言,假如你投资开一家商店,这在经济学上看是个投资的行为,有明确的利润目标。这无可非议。但是如果你开这家商店的同时,没忘了在你商店大堂的墙上书写着四个字“童叟无欺”,这就表达了商业行为的自身价值。你若投资开一家民营医院,也有利润目标,这没错的,无可非议。但是你没忘了在你的医院门诊大厅的墙上书写着四个字“生命至上”,这就表达了医疗事业的自身价值。假如你投资办一所民办学校,当然也会有利润目标,但是你没忘了在你的教学大楼的墙上书写着四个字“有教无类”,这就表达了教育自身的意义。开商店,开医院,开民办学校,这些事情本身并不是通向资本利润的手段,它们本身就是目的和意义。

这就是儒家之精神。儒家告诉我们如何超出现实利害得失的关怀,来看这个人世间种种的事情,它们本来的不朽的价值是什么。这是儒家的出世而后入世,概括为一句话:无所为而为。

某事做了之后的结果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是有利于自己还是伤害了自己,一点不应当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我们做这件事情,是因为这件事情本应当做。这样的人生将永不失败。

再来看道家。道家又如何说“为”呢?可用一句话来概括:

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所说的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指不人为地做事。但事情不都是人在做吗,如何又不人为呢?

人为,这两个汉字合起来,又是一个汉字:伪。这一合,意义就出来了。伪就是造作。你做事情若在天道之外,人为的因素就来了,这就是伪,就是造作。

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哲学,是中国哲学,便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天人合一。儒家也主张天人合一,道家也主张天人合一, 但它们两者有差别,儒家的重点在人,道家的重点在天。道家认为,人类生活的幸福都来自天,人类生活的苦恼都来自人自己。所以在天人关系当中,道家的原则一定是做减法,即尽可能地减少来自人自己的因素。

只有通过做减法,才能领会天道。天道并不写在天空上让我们看见。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要吃饭,大家都要吃饭,因为我们都有胃。肚子饿就得吃饭,因为天道让我们有胃,所以吃饭是符合天道的。但是若非要吃到法国大餐不可,否则不能算吃饭,这立刻就是人为,就是伪了。所以按道家的原则,吃饭恐怕是八个字: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道家在战国时候有一个人物叫列子,我们大概听说过这个人,很潇洒是吧?御风而行。列子讲过一句话,我们看看有没有道理:

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

生命,并不会因为我们百般地贵重它,它就能存在;身体,并不会因为我们百般地呵护它,它就能厚起来。拿这一点来看我们当下,我们离开道家的境界多么遥远。今天的市场上充斥了那么多保健品,全是贵之、爱之。我们因此就真存真厚了吗?无为,就是清洗掉一切造作,这样,我们做的事情自然符合天道。

道家讲人生,原则就是如此。

再来看佛家。佛家是如何讲人生在世的“为”的呢?亦可用一句话概括:

无心而为。

人生在世,就是做事。但是做事的境界应是什么?佛家说无心而为。何谓无心而为?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或者那样的事情?因为我们没办法。什么叫没办法?比方说我这辈子做人跟你这辈子做人,做事情的内容不一样,你经营一个企业,我在学校里教书,所做的事情不一样,好像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其实不是的,是我们来到这世界上时携带的业力规定的。

佛家告诉我们,我们这一次来到世界上并不是第一次,也未必是最后一次,我们来过多次了,我们前世、再前世,都来到过这个世界,我们在前世或者再前世所做的种种事情,并不是做完以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它造了业,形成一种力量,即业力。业力要流转,所以我们来到这世界上并不是空无一物地来,我们都带着东西来,这东西叫业力。这东西不是父母给我们的,也不是我们出生之后的社会环境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从前世带来的。

佛家认为,我们人生在世做事情,做这样的事而不是做那样的事,能做那样的事而做不了这样的事,都是因各自有自己的业要消。做事情就是消业。如果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做事情就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为了消业。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做事情不求结果,最好它没结果。

为什么?有了结果,可能会旧业未消,新业又来,因此没结果是最好的。但是任何事情总有结果,怎么办?我们要让这个结果与自己无关。在什么情况下事情的结果与我们自己无关呢?那就是我们在做事时,心从未牵挂到结果上去,这样的话,事情的结果就不是我们所造的业了。所以心别到结果上去,这就是无心而为。

这就是佛家,听上去很消极是吧?其实是很积极的。假如你做事总求一个有利于你的结果,你的心就上去了。上去以后,按照佛家的说法,就是在造新的业。做事情就去做吧,不要怨天尤人,这是你本应当消的业。做事情求它没结果,你想想,你愿意吗?这是多么超然的态度。什么叫佛家出世的精神?这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禅宗有这样一句话:

除心不除事。

事情你不能拒绝的,不能除了它;但是心要除的,心别上去。我们这个时代是节奏很快的时代,我们每天忙得不得了,也每每感到遗憾,一年忙到头,过年吃年夜饭了,想想今年忙得很,再一想,究竟忙了些什么事呢?又发现什么事都没有,虚度了一年。两种感觉同时在心里出来:真是忙得一塌糊涂,但是忙了一年又不知道在忙什么。

佛家教我们除心不除事,心别上去。身体可以忙,心不要忙,那叫身忙心不忙。现在许多情况是倒过来的:他倒没多少事情要做,身不忙,心忙。比如说今天的白领,他总是忙得不得了,加班加点,烦啊……心不上去,你就心不忙。反正想好了,今天是消业去的,朝九晚五,消好了回来。

人生在世许多事情非做不可。佛家说是消业,所以要做事。

道家说,我们做事的时候要尽量去除主观的、自我的因素。儒家说,这件事情本应当做,因为我们不是单个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和他人处在一定的关系中,我们单个人的生活理想的实现脱离不了与他人的关系,于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事情,只要是立人的和达人的事情,我也就在其中立了达了,好好地做好它,它不是手段,它自己就是目的,这是儒家。

儒道佛三家合起来,中国哲学解决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如何实现出世与入世的统一,或者用我们今天最普通的话来说:如何实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已由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第五条规定,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坚持思想引领、文化涵育,教育引导、实践养成,主题鲜明、融入日常,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这一条款以法治形式明确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遵循,体现了政治性与文化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显性与隐性、过程性与结果性之间的辩证统一,从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和方法途径等多个方面为依法依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

坚持思想引领和文化涵育相结合

思想引领是以真理的力量和魅力武装群众、指引人民,文化涵育是以文化的内涵和意蕴浸润心灵、滋养精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以思想引领保障文化涵育的正确方向,以文化涵育不断拓展思想引领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培根铸魂和启智润心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文明繁盛、人类进步,从来离不开思想引领。”思想引领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指导下,党才能始终保持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和引领地位,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在长期的革命锻造中,党的思想引领力不断增强,始终是应对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维护国家稳定发展大局的坚强领导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法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如何坚持思想引领、如何发挥党的理论创新优势作出明确规定,强调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筑牢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做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指引,是凝心聚力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的行动纲领。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共有精神家园,与人类社会演进、世界文明发展相伴而生。文化涵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条件,也是振奋民族精神、巩固国家观念的必然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强调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化人育人。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突出优势,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发掘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革命文化资源,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同时要注重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培养理性、包容、开放的爱国心态。

坚持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相结合

教育引导是前提和基础,注重爱国主义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实践养成是目的和归宿,强调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体悟爱国主义。前者旨在内化于心,后者指向外化于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两种基本途径。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只有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认知和价值观。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要推动人们主动学习、持续学习、自主学习,摒弃爱国主义过时论、消解论等错误观点,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法治宣传教育、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等,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针对不同行业和群体的特点,明确了各自的重点教育内容和引导目标,如公职人员、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教育引导工作等,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差异化、分众化发展提供了法理依据。

实践是检验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唯一标准,也是深化和巩固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对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爱国主义教育法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鼓励人们通过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收获爱国主义真知和真谛,逐步养成稳定的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爱国主义教育法注重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在实践养成中的特殊重要作用,明确规定应当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和体验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活动。“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实践养成,避免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等空有实践之名却脱离实践本质的做法,用扎实深入的实践锻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源源不断培养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忠诚爱国者。

坚持主题鲜明和融入日常相结合

主题鲜明则重点突出、引导力强;融入日常则覆盖面广、辐射力大。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主题鲜明又要融入日常,把党和国家的时代性要求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统一起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这一重大论断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提供了明确依据。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鲜明主题”。只有坚持主题鲜明,爱国主义教育才能不跑题不偏题,切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一思想认识和行动方向,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汇聚磅礴力量。爱国主义教育要始终凸显强国复兴的主题,紧紧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本质内涵,激发爱国奋斗热情,弘扬爱国奉献精神。要让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成为贯穿爱国主义教育方案制定、过程实施、效果评估等各个阶段的主线,成为统摄全国各地、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全局的主旨,引导人们锚定核心目标、聚焦关键任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更深刻地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和战略规划,更坚决地拥护和执行各项政策措施。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爱国主义教育法对学校、家庭、社会如何“融入日常”作出明确规定,学校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教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各类主题活动,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把热爱祖国融入家庭教育,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法律条文真正落到实处,把爱国主义的宏阔主题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深度融合,渗透到衣食住行、言谈举止方方面面,实现不同领域的协同联动。要运用各种时机和场合潜移默化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功勋荣誉表彰、纪念庆祝仪式来感染人,以乡规民约公约、行业章程制度来约束人,让爱国主义在每一个人心中落地生根,使爱国主义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规范。

坚持因地制宜和注重实效相结合

坚持因地制宜和注重实效相结合,反映了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与结果之间的有机统一。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取得实效,注重实效必须因地制宜。无论是尊重实际、把握实情,还是真抓实干、务求实效,都是在强调“实”的重要性,倡导发扬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开动脑筋、主动作为、大胆作为,创造性开展工作,真正让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对各地红色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发掘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法对各群团组织、各社会团体以及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场馆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作出了相应规定,体现了立足地方资源、突出区域特点、反映行业现实、关注群体需求的实践原则。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案,坚决反对不顾实际、机械执行,照搬照抄、消极应付等不良倾向。

“实”就是作风要实,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各级爱国主义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工作统筹,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各级部门协同配合,明确权责归属、建立联动机制,构建全方位、常态化的教育格局,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合力,共同下好爱国主义教育“一盘棋”。一方面要做实调查研究、打牢前期基础,弄清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现状,盘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及开发运用状况,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与地情、区情、乡情、民情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压实主体责任、落实工作任务,不搞空喊口号、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脚踏实地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发展,妥善处理爱国主义教育领域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需求和期待。

作者:温静(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